新中国成立75年以来, 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咸阳持续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从改革开放以前纺织工业“一枝独秀”,到目前较为完备的现代工业体系“百花齐放”,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全、从全到优的历史跨越。
一、工业经济实力增强,行业门类扩充完善
十八大以来,咸阳抢抓“一带一路”和“大西安”建设机遇,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全市工业经济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工业整体规模和实力显著增强,形成了以能化、装备、食品、医药、建材、纺织、电子为主的七大支柱产业体系,迈入高质量发展的崭新时期,成为推动全市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力量,为全市经济新一轮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经济主导作用明显。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后,全市工业发展初具雏形,1957年全市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19.6%,比1949年提高12.1个百分点;1978年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46.7%,比1949年提高39.3个百分点;改革开放后,咸阳工业经济逐渐发力,到1985年,工业在国民经济占比达到39.2%,首次超过农业成为主导力量;2023年,工业在全市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为38.5%,对GDP的贡献率为29.2%,经济主导作用明显,成为全市经济快速发展的中坚力量。
(二)工业总量跨越式增长。经过75年的奋力发展,全市工业总产值由1949年的1789万元,增加到2023年的2245.06亿元。其中,1970年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1亿元,1978年实现12.2亿元,1993年突破100亿元大关,2009年首次过千亿达到1038.8亿元。2023年工业总产值是1978年的184倍,是1949年的12.5万倍,1978-2023年,全市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2.3%。
(三)工业行业门类扩充完善。解放前,咸阳工业仅有几家纺纱、轧花、榨油小厂,行业门类寥寥无几。改革开放以来,全市电子工业迅速崛起,能化行业不断发展,逐步形成了以能化、装备、食品、医药、建材、纺织、电子为主的七大支柱产业体系,至2023年底,咸阳拥有规模以上工业划分的41个行业大类中的35个,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产业体系。
(四)重点产品产能迅速扩大。改革开放以前,全市工业整体规模偏小,生产能力偏弱。1978年以来,工业投资不断扩充,生产能力成倍增长,2023年工业固定资产总量是1978年的1302倍。随着工业投资逐步加快,一大批市场前景好、产能利用率高的工业企业投产达效,全市工业产能迅速扩充,到2023年底,全市发电量79.24亿千瓦时,是1978年的3.7倍;水泥生产量达到950.6万吨,是1978年的109.3倍;塑料制品31.62万吨,是1978年的159.7倍;精制食用植物油74.6万吨,是1978年的158.6倍。
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经济发展更趋协调
经过七十五年的蜕变发展,全市工业行业结构逐步优化升级,经济主体持续完善,新兴行业不断发展,创新指标日趋向好,发展方式从数量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发展动力也由要素投入推动型向科技创新驱动型逐步转型。
(一)发展方式不断转变,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十八大”以来,咸阳在稳固能源工业基础的同时,不断开拓风力发电、生物质能发电等新能源领域,打造彬州清洁低碳能化基地、彬长集团CFB科技和电力“双示范”等项目助推全市能源绿色转型;积极推进高技术产业布局,基本形成以医药制造、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和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为主体的高技术产业体系格局。2023年,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市10.3%,较2014年提高 3.4个百分点,同比增长11.8%,工业经济逐步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二)市场活力不断增强,多种经济主体协同发展。在国家推动工业发展政策支持下,全市工业企业个数不断增加,市场活力逐步释放。全市工业企业从1949年的49户, 至2010年增加为632户。2011年统计口径调整为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工业企业后, 2023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户数达到909户,较2011年增加398户。
改革开放前,咸阳工业企业均为公有制,改革开放以后,民间资本逐渐活跃,民营经济发展迅速,国有和集体企业通过收购重组、上市融资等方式进行改制,非公有制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截至2023年底,非公企业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个数的比重为87%,占全市工业增加值49.5%,多种市场主体协同发展。
(三)新旧动能加快转换,创新发展势头强劲。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已逐渐成为全市创新驱动发展的主引擎和高质量发展的主动力,对经济社会长远发展具有引领带动作用。2023年底,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162家,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单位数的17.8%;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业总产值总量占全市工业总产值27.6%,同比增长15.4%,高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平均增速13个百分点,以咸阳彩虹光电为首的电子产业、太阳能光伏、新材料、氢能产业等新兴产业呈现快速发展势头。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是全市工业经济发展的“长线投资”,2022年全市R&D从业人员5886人,比2011年增加3852人,R&D经费支出18.36亿元,比2011年增长274.7%,工业创新逐步进入正轨。
三、工业集聚效应凸显,经济效益稳步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咸阳工业发展高端要素加速聚集、产业链条日臻完备,对促进全市经济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工业集聚效应凸显。工业产业园区是实现新型工业化的主阵地,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战场。咸阳工业园区建设工作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起步,2004年开始初具规模,2008年以来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全市工业产业园区主要沿西宝高速、西铜高速、连霍高速等枢纽布局建设,基本形成北部以能源化工为主,中部以建材、食品为主,南部以装备制造、医药、纺织、电子信息产业为主的产业格局,产业集聚效应凸显。
截至2023年底,全市拥有县级以上工业产业园区15个,其中国家级1个、省级11个、市级3个;入驻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60户,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的51%,其中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1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82家;完成工业总产值 1746.2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77.8 %,是2008年的 5.8倍。全市工业产业园区经济总量和发展质量不断提升,为推动全市工业化进程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经济效益稳步提高。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过多年的发展,整体具备了较强的经济增长能力,截至2023年底,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总计达到2931.2亿元,比1998年增长9.6倍,营业收入2150.9亿元,比1998年(产品销售收入)增长13.7倍。在适应市场变化发展的过程中,企业营利能力不断提升,2023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成本费用利润率6.2%,比1998年提高3.7个百分点。全市工业企业对杠杆的依赖进入了理性的区域,杠杆率呈现下降的趋势。2023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54.5%,比1998年降低15.5个百分点。
七十五载春华秋实,七十五载砥砺奋进,咸阳工业经济七十五年来得到极大的发展和提升,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持续推动高质量发展,为谱写陕西新篇、争做西部示范贡献咸阳工业力量。
(注:规模以上工业口径:1978-1997年为街乡及以上工业;1998-2010年为全部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及以上的其他工业企业; 2011年起为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工业企业;2023年R&D数据未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