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75周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团结一心,勇于担当,积极应对各类风险挑战,消费规模持续扩大,市场结构不断优化,消费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消费市场焕发出蓬勃生机,成为拉动全市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
一、消费规模持续扩大
新中国成立初期,咸阳的商业经济尚处于蹒跚起步阶段,1952年全市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仅为0.72亿元,1978年也仅增加至4.47亿元。改革开放的春风为咸阳经济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消费市场规模持续扩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与日俱增。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于1985年、2003年、2021年分别突破10亿元、100亿元和1000亿元大关,2023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已达1319.19亿元,较1952年增长1832.2倍,年均增长11.1%;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66万元,是1952年的799.1倍,年均增长10.6%。2023年全市批零住餐行业增加值跃升至188.77亿元,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6.6%,较2010年提高0.6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15.8%。批零类企业商品零售额快速增长,2023年全市实现商品零售额107.05亿元,是2010年3.24倍,年均增长9.3%,彰显出强劲的内需动力。

二、城乡市场稳步增长
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持续提升,全市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均实现了稳步增长,为消费需求的增加奠定了坚实基础。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上下扎实开展脱贫攻坚工作,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速连续多年快于城镇居民,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城乡收入分配格局不断优化。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2年的25758元增加到2023年的45052元,年均增长4.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2年的7464元增加到2023年的16555元,年均增长9.3%。居民收入快速增长的同时,城乡收入差距连续缩小,由2012年的3.5:1缩小至2023年2.7:1。农村消费潜力得到充分释放,城乡消费市场呈现出繁荣活跃、协同发展的新格局。全市城镇市场消费品零售额从2012年的300.6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1005.5亿元,年均增长11.6%;全市乡村市场消费品零售额从2012年的100.4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313.69亿元,年均增长9.9%。
三、消费结构优化升级
随着居民收入水平提升与消费观念转变,消费结构持续优化,居民消费从注重基本生活需求满足向追求质量提升、从有形物质商品向更多服务消费转变,品牌与服务,绿色消费、智能消费等新兴消费模式蔚然成风,消费结构不断优化升级,通讯器材、汽车、居住类、文化用品等品质升级类商品销售占比持续提升;大众餐饮、文化娱乐、休闲旅游、教育培训、医疗卫生、健康养生等服务性消费成为新消费热点。
从限额以上贸易企业18类主要商品实现零售额看,消费结构持续优化。一是随着移动电话和互联网应用普及,通讯器材类消费稳步增长。2023年,限上通讯器材类商品实现零售额4.2亿元,占限上商品零售比重较2012年提高1.48个百分点。二是升级类消费需求持续释放。2023年限上金银珠宝类、计算机及其配套产品、智能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智能手机实现零售额1.4亿元、1.7亿元、3.9亿元、2.8亿元。新能源汽车更显强劲增势,零售额从2019年的0.22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12.05亿元,增长54.77倍,占商品零售比重较2019年提高20个百分点左右。三是出行类消费稳步扩大。2023年,限上汽车类、石油及制品类商品实现零售额66.94亿元、55.56亿元,是2012年8.3倍、1.4倍,年均增速分别为22.4%和8.4%。
部分限上升级类商品零售额增长情况
|
消费量(亿元) |
年均增长(%) |
升级类消费 |
2023年 |
2012年 |
商品零售额 |
269.65 |
110.72 |
8.4 |
金银珠宝类 |
3.01 |
1.84 |
4.6 |
体育、娱乐用品类 |
0.48 |
0.35 |
2.8 |
文化办公用品类 |
4.59 |
0.52 |
21.8 |
家具类 |
3.60 |
3.08 |
1.4 |
通讯器材类 |
4.97 |
0.42 |
25.3 |
石油及制品类 |
55.85 |
22.98 |
8.4 |
建筑及装潢材料类 |
3.88 |
2.19 |
5.3 |
汽车类 |
70.24 |
7.57 |
22.4 |
消费场景更加多样。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年来,不断涌现出新的消费场景,消费需求持续释放。休闲旅游、文化娱乐、大众餐饮等服务消费亮点纷呈,乡村特色风俗游发展迅速。2023年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8798.85万人次,是1998年的10.3倍;旅游业总收入565.12亿元,是1998年的50.5倍。人均消费642.3元人民币,拉动餐饮、住宿等文旅消费超204.68亿元。全市培育了一批标准化、特色化、品牌化餐饮企业,同时注重弘扬中华饮食文化,现有老王家烧鸡、张记馄饨以及乞丐酱驴3户中华老字号。文物游、乡村游、红色游、休闲保健游等全面发展,袁家村荣获“中国最美乡村”,袁家村、马嵬驿成为关中风情游的代表,带动2023年实现餐费收入248.48亿元,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8.9%。
四、市场活力持续增强
咸阳市积极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加强自主创新、转型升级,同时支持其参与混合所有制改革,与国有企业携手并进,实现了优势互补与共同发展。截至2023年,全市共有限额以上贸易法人企业1114家,其中,国有和集体控股企业53家,占全市限额以上贸易法人企业的比重为4.8%;私人控股企业1042家,占全市限额以上贸易法人企业的比重为93.5%;其他企业占全市限额以上贸易法人企业的比重为1.7%。国有和集体控股企业、私人控股企业以及其他类型企业共同构成了多元化、充满活力的市场主体格局。
小微企业发展势头强劲。2023年,大、中、小、微型企业销售额占比为8.0:32.7:47.8:11.5,小型企业销售额占比最高,达到47.8%,较2015年提高13.2个百分点,微型企业占比较2015年提高7.1个百分点,成为市场消费支撑的中坚力量。
五、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
随着互联网、快递物流的普及发展,手机下单配送到家的方式逐渐被大众接受。网购以其便捷性、价格优势以及商品的丰富性成为消费的新业态,武功的“买西北、卖全国”模式快速发展,极大拉动全市消费增长。传统大型超市、百货商店积极顺应线上零售发展大潮,加速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尤其是近年来直播带货、社区团购走热,为居民带来全新的消费体验,线上零售规模持续扩大。2023年,全市限额以上单位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商品销售额18.9亿元,同比增长13.4%,占商品零售比重达到7.8%,较2015年提高3.1个百分点。
全市限额以上批零无店铺零售企业销售额占比从2015年2.4%提高到2023年10.6%。住餐企业中,2023年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客房收入占比较2015年提高5.2个百分点;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餐费收入占比较2015年提高0.7个百分点。
回眸建国75年,咸阳市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消费品市场总量扩大、结构优化、消费升级,取得了斐然的成绩。展望未来,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全市上下将继续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历次来陕考察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以高质量发展为首要任务,以更加昂扬的斗志和更加务实的作风,为谱写咸阳新篇章贡献力量!